这座青瓦灰墙的川西民居,是她所属的“一筑一事”团队在宽窄巷子委托下改造及运营的“宽厰”,焕新亮相的前三天来了一万多名游客。可热闹过后,日均游客量又跌至一两千。人突然间变少了怎么办,成了她要解的第一题。
同样面临新课题的,还有杨孜。他把东郊记忆的旧厂房改造成“蜀宴赋”餐饮秀场,斥资两千余万打造礼乐文化主题体验,开业两年多以来,仍然一票难求。以中国传统历史背景和文化为叙事的餐秀模式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面孔,而如今,国内同类型的餐秀项目已遍地开花,怎么样才可以在众多同质化场景中突围、在工业遗存里探索“新内容适配”,成了他的难题。
如何让旧空间长出新叙事、让新空间叠加多功能,更让空间转化为主客共享的载体,真正成为文化消费与情感连接的体验容器?
这场探索的核心,正是人与空间的需求适配:既要破解资源利用痛点,更要让2100万成都市民与超3亿游客,在公园城市的空间里实现从生存到生活质量的升级——这既是市场自然调节的结果,更是成都对空间适配需求的主动突破。
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平行老街凝聚着成都三千年文明。52座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星罗棋布,青瓦灰墙间沉淀着历史质感,檐下历史感与烟火气交织,让街区成了城市记忆的载体。自2008年开街以来,古建筑将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折叠进同一空间,既拥抱回忆往事的老居民,又迎接四面八方猎奇探秘的新游客。
“如果是第一次来成都的外地朋友,我一定会带他来宽窄巷子。”尹何卉芝话里藏着期待,“我们大家都希望老成都人能多来,新成都人能被吸引,全球游客能在此看到成都的更多可能,而不单单是熊猫、蜀绣和川剧变脸。”
成都文旅集团旗下宽窄巷子作为成都的“老牌”城市更新项目,面临“再更新”的时代命题。“现在的城市更新少有大拆大建了。”尹何卉芝和团队将位于宽巷子一号的百年老院改造成“策展式零售”复合型空间宽厰,使老空间焕发新活力。
走进宽厰,一张模块化拼接的英文麻将桌、一把由25万颗珍珠和玛瑙装饰的太师椅,让新与旧的融合有了具象化的表达。一楼是富有成都特色的食物、香薰、文创产品,二楼是聚焦生活方式与在地文化的主题展览,但都特意留出让人慢下来的休憩空间,或是天井旁的方桌长椅,或是模拟教室的阅读空间。
在写着“你从哪个地方来”的黑板上,游客们给出了“重庆、桂林、盘锦、遵义、深圳”等答案。
“刚开业时挤得挪不开脚,没多久就冷了下来,游客路过门口常犹豫要不要进来。”尹何卉芝摸清了症结——宽厰的“气质”与街区里其他商铺不同,别处是“热热闹闹递吃喝”,这儿的展陈、物件带着些“距离感”,像设了道隐形的审美门槛。
为让更多人“走进来”,尹何卉芝和团队对空间的布置、选品和活动等做调整,使之更有趣、更有料、更有新意。他们曾邀请本地跳广场舞的阿姨和现代舞的年轻人,到天井里轮番演绎再交换舞种,路过的会跳新疆舞的游客也忍不住要露一手,老院青砖地上,舞步混着笑声,成了最自然的“破圈”。
这种改造的巧思,藏着成都的空间智慧:物理层面保留原真性,老院子的梁架、街巷的走向都留住了老成都的样子;功能上则朝着多元化发展,能满足文化体验、商业消费、邻里闲聊等不一样的需求。情感上靠文化连接,黑板上的问句、不同舞种的碰撞,让本地居民能想起旧时光,让游客可以感觉到生活的温度。
这不只是保护地方文化资源,推动城市文化延续传承创新,更因留住成都的记忆和气质,能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提升城市吸引力和文化竞争力。
宽厰对面的荣耀全球首家旗舰店也是这般思路。老院子在保留古香古色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面积的玻璃橱窗,使得整体空间更具开放性和通透性。五米高的白墙上悬挂着设计师们以熊猫等元素绘制的作品。
“这里不只是一个商业空间,也是一个服务空间和社交空间。”该店营销经理汪玲说道。
作为一位95后的“蓉漂”,汪玲不光在宽窄巷子工作,也常在这里体验地道的成都文化。
她喜欢喝盖碗茶和听戏曲,还喜欢到宽厰二楼看《一百六十八个核桃》《四百零三个苹果》等摄影作品。
“现在网络发达,可能有的人一直被信息洪流冲刷着,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来观察或思考。”汪玲说,“当我走进那个空间,会不由得想了解作者在表达什么,会停留一下。”
这份“让空间留住人”的思路,同样延伸到了东郊记忆的老工业遗存中。这里前身为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都工业的“骄傲”,后历经变革,留下的红砖厂房、巨型烟囱与锈迹机床,成了城市“工业记忆标本”。
在这里,城市同样没选择推倒重来,而是保留了厂房的整体的结构、管道线路甚至机器原貌,再往里填文化、艺术、商业的新内容,让工业遗产成了“可触摸的历史”。
“我们并未去刻意创造一种什么风格,而是在尊重原有工业遗存的基础上,尽可能贴近人的实际的需求,打破一些物理边界,打造真正拥有生活场景、与社区深度联动并开放的空间。”东郊记忆运营方东方正火的话,道破了改造的巧思——既留着红砖墙、旧烟囱这些老痕迹,又塞进ARTE美术馆、livehouse、沉浸式餐秀这些年轻人爱的新东西。
成效也很实在:2024年东郊记忆游客超1700万人次,人均消费额比改造前涨了217%,营收较改制前增370%。老工业的魂没丢,还成了年轻人常来的地方,这正是融合的妙处——让老空间既存着记忆,又长出新活力。
改造后引入的新业态里,杨孜携团队打造的沉浸式餐秀“蜀宴赋”就是个鲜活例子。自上世纪90年代从央企离职后,多次创业的杨孜先后涉足能源、房地产、传媒等行业,在60岁时又进军陌生的餐秀行业,创办了位于东郊记忆的“蜀宴赋”品牌。由旧厂房改造的全景沉浸式礼乐文化主题餐秀空间里,一楼以餐厅和舞台为主,二楼用于妆造和摄影,三楼则是专属打造的不同朝代的主题摄影空间,漫步其间,颇有穿越感。
光晕流转中,赏鼓乐笙箫,品珍馐美馔,看舞台上的水袖抛洒,观席间的古风佳人。
“常有家长带孩子来看,孩子看完玩弄着汉服上的饰物不肯走,还要留下来和演员合照。”杨孜说,“年轻朋友也很多,他们喜欢穿上汉服角色扮演,沉浸式地穿越。还有一些外国友人,看后很激动,原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是这么地璀璨丰富。”
东郊记忆的焕新,并非个例,恰恰是成都“文商旅体融合”节奏的缩影。这节奏沉淀了多年:早年靠保护老街区、老厂房留文化的根,拒绝破坏性开发;后来引入新业态给空间添新价值;如今更注重融合,让文化、商业、旅游、体育在老空间里自然交织。从实际价值来看,这一些地方不光成了文旅新地标,更成了现代城市空间生产实践里的重要一环。
尹何卉芝团队深耕成都在地文化多年,持续关注城市新老空间的变迁,而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尹何卉芝本人更是跑遍了这些承载城市记忆与活力的角落。她认为这座城市的空间不该只有一种模样,有人偏爱宽窄巷子的老院烟火,有人钟情年轻潮流的新鲜体验,也有人追求小众精英的生活方式,按常理,这些差异化需求得靠多个功能不同的空间分别承接。
但令她意外的是,近年新冒出来的一些空间,居然能把这些需求都接住。她仔仔细细地观察后发现,关键不在于空间“全能”,而在于让文化、商业、旅游、体育等元素自然融入空间。
它藏在大源中央公园的下沉式广场里,夏季傍晚时分最是动人:走在公园的绿荫道上,蝉鸣此起彼伏,东南风吹皱湖面涟漪,此刻温度31.1℃、湿度60.9%RH,一切都刚刚好。地面上满是生活气息,跳广场舞的阿姨踩着节拍,练平衡力的大叔慢慢调整姿势,还有家长带着孩子溜达、牵着宠物散步;可一拐进REGULAR源野,画风又温柔切换,年轻人三五成群围坐,手里捧着咖啡、奶茶或是精酿,轻声闲聊着,透着成都人特有的“安逸”劲儿。
距离REGULAR源野直线距离约一公里的此地CyPARK,又是另一种满足运动爱好者需求的新空间。作为成都首个以骑行为主题的开放式公园商场,这里的设计从一开始就围着“骑行”与“生活”打转。
在此地CyPARK商场推广部工作的冯杨,本身就是个爱“尝鲜”的运动爱好者,最近在体验“动物流”,但最钟情的还是骑行。她每天见证着这里的活力:此地CyPARK一边串联着大剧院、图书馆、青少年宫、展览馆等大型文化空间,看完演出、参加研学的人能顺路逛进来;一边直接接驳8.6公里的城市骑行道,自行车专用电梯、推车坡道、停车点位和服务驿站一应俱全,甚至还打造了空中骑行环廊;除了聚集运动户外品牌,时尚零售、社交餐饮、文化艺术等多元业态也在这里扎根。
一个是藏在公园底下的商场,一个是打造成公园模样的商场,REGULAR源野与此地CyPARK看似风格不同,却都打破了公园与商场的功能壁垒,也让文化、商业、旅游、体育的元素悄悄融在空间里。
而除了这些贴近日常的商业空间,还有一类空间,成了运动爱好者的精神据点——比如五粮液文化体育中心(凤凰山),成都蓉城队的铁杆球迷白芸,就对这里格外有归属感。
2019年,因精神压力大,白芸在球迷丈夫的鼓动下第一次走进球场看球;2022年第一次来到凤凰山时,她格外震撼:“以前在电视里看五大联赛的专业球场,没想到成都也有了。”她觉得成都球市火爆,除了蓉城队成绩好、球迷增多,这样的专业球场也是关键——最初不少人来拍照打卡、感受氛围,慢慢都成了忠实球迷。
“起初我只会喊‘成都雄起’,现在不管哪个协会的歌,我都会唱,我虽然是‘散客’,但唱得也很大声。”白芸说道。
让她印象非常深刻的是,8月12日晚,在成都蓉城主场对阵曼谷联的亚冠精英联赛附加赛上,一面3700平方米、重达1.5吨的手绘巨型Tifo被球迷们齐心拉起、舒展时,同在观众席的钢铁直男“一个个都哇哇大哭”。白芸的丈夫跟小区周边的球友组建了“出汗联赛”,她自己也学会了颠球,还会带孩子们一起去观赛。“成都的运动氛围真的很好!”
观赛后,她也常和好友约着吃宵夜,回味场上细节,成都不少餐馆,成了他们最惬意的“赛后据点”。她说,不少外地球迷也跟他们一样,看完比赛就往宽窄巷子、锦里这些景点跑,或是在周边找家餐馆小聚,把一场球赛变成了一次短途旅游。
在五粮液文化体育中心运营公司城投万馆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韩立锋看来,体育场馆的竞赛与演出是流量核心驱动:“能带动周边酒店、商圈、全民健身配套,来看赛演的人里有一半是跨城人口,场馆从不是终点,他们会走向景区、街区,进一步带动旅游消费。”
以2025年在该场馆举办的易烊千玺、鹿晗的演唱会为例,跨城观众占比超80%,整体带动综合消费约3.1亿元。
也正因此,成都的票根经济也以赛演票根为纽带,把场馆与景区、商圈更紧密地串了起来。游客持票根能享部分景区、餐馆折扣,让跨城观众的消费从“观赛/演”延伸到“游城”,让单一的活动变成了多元的体验。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成都已举办55场大型演唱会,直接拉动“演艺票根”关联的综合消费达31.5亿元。
无论是旧空间的改造,还是新空间的打造,不能离开运营。“我们应该在一个空间里持续生产文化和内容,才能使它更有生命力,才能体现长尾效应。”尹何卉芝感慨道。
她自己操盘的宽厰,就照着这个思路规划未来。每三个月换一次主题策展,始终以成都为样本挖掘在地文化;“城市品牌流动实验场”的定位也会往深走,接下来不仅要引入更多“飞行品牌”做快闪,还得为宽窄巷子二期攒下优质品牌资源,助力成都把城市空间更新做得更实。
尹何卉芝希望,宽厰能成为一个“连接器”:一边承接全球游客对成都的好奇,用蜀地特色香氛、菜市场文创这些“小而美”的物件传递文化;一边吸引本地主理人扎根,让老院子里不断长出新的生活方式,让空间“常逛常新”。
杨孜同样深刻认识到空间所承载的内容和文化的重要性。“内容才是最贵的。”创办蜀宴赋时,他原本计划投资1000万元,结果又陆续砸进去1200余万元。“专业的舞台、专业的灯光、专业的多媒体设备,都很贵,但比起硬件,音乐、舞蹈、影像、服饰等内容的投入成本还要更高。”
他坦言,在成都的一些餐厅,其实还有很多传统的表演方式,比如变个脸、喷个火,“但这些都是过去式了,要与时俱进的,要与文化艺术流行趋势同步,要深挖年纪轻的人喜欢的内容和模式——年轻人才是未来!”
为此,他不仅坚持每一个节目的音乐、舞蹈、服装等要原创,还要求团队持续招募专业院校毕业或有专业舞团经验的演员,请行业专家给演员们定期开展培训。“我们都是会跳舞的,但仅仅有舞蹈功底,在蜀宴赋还不够。我们要学的很多是原先不会的,比如播音腔、话剧、魔术等。”蜀宴赋演员队长肖肖说,“每个季度我们的节目都有更新,所以除了精进专业技能,我们每年还要学4至6个新的舞蹈。”
城投万馆团队运营的五粮液文化体育中心就是个实打实的例子。韩立锋带来了北京五棵松体育场馆的8年运营和管理经验,与团队一同把场馆做成融合样本,内容和业态都在更新。最关键的首次“双馆同开”,是2023年张学友演唱会跟中超收官战撞期,短期内巨大的客流量压力,对于这座全新投用的大运场馆是个考验。“同一个场馆群里,一个是能容纳近两万人的演出场馆,一个是坐满近四万球迷的足球场馆,同一天开展活动,当时这在国内外都不多见。”
通过错峰活动开场时间、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以上问题得以顺利解决。2025年的“双馆同开”,演唱会约6点半开、球赛约7点半踢。这样既不拥挤又能保持氛围,“成都营商环境好,各有关部门聚力协同,这样一来便不断吸引到好赛演”。
文体中心也愈发融入成都人的日常:拓展全民健身,设置美食集市等文体消费场景,补齐周边配套,让场馆成为市民常来的据点。长远来看,韩立锋希望把凤凰山做成文体产业园区,作为“链主”招引上下游相关企业。
从北京到成都,韩立锋越来越适应这里的节奏:受身边好友带动开始跑半马,感受到成都市民安逸心态对消费的促进,也找到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冯杨也认为,对空间的运营至关重要。此地CyPARK自开业以来,举办各类社群活动超过370场,累计吸引游客400万人次,还特地邀请来自荷兰等世界顶级咖啡品牌开展限时客座活动。
她曾参加已入驻的运动品牌Outopia组织的越野跑活动,不仅收获了情绪价值,还学会了怎么跑上山才不伤膝盖,“我花了两三个小时才登顶,处于不是很强社交的场景里,作为i人感觉还挺好的”。
“一个城市具有生命力,最核心的是人。吸引人来,政策很重要。成都应该是各类品牌的主理人最想来创业的城市。”尹何卉芝说,“假如没有政策,这些人不会来;如果政策不够好,这些人也不会来;如果政策不够开放,这些人更不会来。”
成都,这个看似安逸的城市,空间运营者们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创新竞赛,探索着城市空间与人的关系。
最终,这些空间成了新的“城市客厅”:本地市民在这里找到生活的松弛感,外来游客在这里触摸成都的真实模样,大家一起参与着一场关于城市未来的实验——让每一个空间都有内容,让每种文化都有传承,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城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
,pg模拟器